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速递!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遭问询,国联股份仍难走出财务造假阴影

2023-04-29 14:52:09 来源:钛媒体APP

截至4月28日,A股共150家上市公司的2022年财报被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意见,其中有74家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603613.SH)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一次延期后,4月27日晚间,产业互联网行业龙头终于发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402.69亿元,同比增长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6亿元,同比增长94.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0.54亿元,同比增长98.49%。同时,公司还发布业绩更正公告,修正了此前在业绩预告中披露的营收数据。


(资料图)

业绩表现虽然亮眼,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还是引发了众多投资者的不安,当晚上交所也火速发来问询函。

事实上,自去年11月公司经历了财务造假风波后,投资者对一直未恢复信心,公司股价也遭受重创。上交所此次问询函的核心也是关注是否存在刷单行为、是否与上下游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或资金占用。而在这份“不完美”的年报发布后,股价28日低开,收盘报60.13元/股,较去年11月22日高点131.75元/股已跌超五成。

延期披露年报,市场未重拾信心

国联股份原定于今年4月19日披露年报,然而中途表示延期至4月28日披露,此举引发了市场的各种猜测,甚至有部分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4月11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询问年报披露进度表示,“有市场传言说公司年报会推迟发布,公司会如期发布2022年的年报吗?若推迟发布,公司认为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业绩真实性原因,还是因为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量原因?”

对此国联股份董秘回复称,“审计工作一切正常有序推进中,年报延迟是由于审计工作工作量较去年更大,加之原定年报时间较早情形下,公司在规则范围内的正常延期。”

同时,还有市场观点认为,延期披露年报背后或暗藏黑天鹅,毕竟对于绝大部分公司而言,确定年报发布的预期时间都较为慎重,一般较少有更改。部分延迟发布年报的公司背后或隐藏利空。

为安抚投资者,4月26日发布了《关于公司审计进程的公告》,强调公司审计工作在正常进行,虽尚未获得审计机构最终确认的审计报告但年报将于预约时间28日正常发布。

事实上,投资者对信任度不佳,或与之前公司财务造假传闻有关,投资者普遍担心公司因造假而“爆雷”。

去年11月24日,有媒体发布报道对公司通过融资性贸易助推业绩、人均创收巨大、资金充足却不断募资及预收付款项持续增加等方面提出质疑。次日公司便遭到上交所问询,随后股价在接下来2个交易日连续跌停。

虽然公司在对问询函的回函中,对关于财务造假的指控全盘否认,还不断增持公司股份,但市场仍不“买账”。目前来看,自去年11月22日的高点131.75元/股跌至4月28日收盘的60.13元/股,股价已经“腰斩”。显然投资者的疑虑尚未彻底打消。

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遭上交所问询

的年报虽如期发布,但被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有强调事项段、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其他信息段落中包含其他信息未更正重大错报说明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虽然无保留意见显示公司财务数据还有一定可信度,然而还是有不少投资者认为无法完全排除财务造假风险,将此次财报看作是利空“实锤”。年报披露后,28日股价低开57.64元/股,随后盘中拉升,截至收盘报60.13元/股。

从审计视角来看,立信对公司的“强调事项”意见如下:其一,2022年度部分交易仅保存客户签收单,缺乏有效证明取得或拥有商品控制权的相关单据,对这些交易调整为以净额法确认收入,交易单据保存相关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其二,部分信息技术相关控制(如数据审核和授权制度、生产系统访问和变更权限等)存在缺陷和不足。

也就是说,无法提供部分交易与相关商品控制权的直接依据,只好将这部分收入归为撮合式业务,调整为采用净额法确认。该部分涉及交易金额为336.95亿元,按照净额法确认的营业收入为5.77亿元。也正因此,年报发布的同时,公司也发布业绩更正公告,修正了此前业绩预告中因全部用总额法确认而被高估的营收。更正后,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402.69亿元,同比增8.16%,与前期业绩预告显示的全年收入726.5亿元至734亿元、同比增95.14%至97.15%存在较大差异。

而由于上述原因,年报披露当晚就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实际收入与预告值差异较大是否系因部分交易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自查近三年是否存在其他未取得或拥有与相关交易商品控制权直接依据的交易。并说明更正后的财务数据是否仍然存在错用总额法、净额法的情形。

另外,问询函中还提出关于公司线上收入确认模式、利润分配、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及预付款项对手方情况等问题,并要求公司披露前十大客户及供应商。这些问题看似不同,但核心均是关心是否存在刷单行为、是否与上下游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或资金占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存在“存贷双高”的情况。2022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为58.56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9.78亿元、其他货币资金28.78亿元。同时,公司存在短期借款13.40亿元。

事实上,公司的货币资金、有息负债已连续三年高增。近三年,货币资金分别较期初增长278.38%、23.52%、58.40%,短期借款分别较期初增长61.38%、132.24%和45.34%。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碧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