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顶端过端午#
“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
这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里的一段描写。数学家、古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等科学家们,为了领略各自研究领域的终极秘密,义无反顾地走上用生命交换真理的祭坛,获知最后的答案后,心满意足地变成火球消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处我们先不做停留,把时间的指针往前拨两千多年,让我们走进战国时代。
楚国贵族屈原,写过一篇奇文,题目叫《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从开头,到结束,全文基本都是这样的结构,每两句为一段,一段提出一个问题——全篇都在提问题,没有答案。算下来,屈原提了总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用今人的观点,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很容易认为屈原是在发泄心中愤懑,故而有此惊人之问、夸张之举。
可是浏览这份“问题清单”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并非无意义之问,无内容之题。而是有关天地如何生成、日月星辰如何运行、世间为何有各种珍奇、各国古往今来的兴衰……从个人命运到国家、民族,再到宇宙空间,可以说,一篇《天问》,包罗万象。
那毕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啊。战国,楚地,当时的人在仰望星空、俯视大地时,必然不如今人有更多理性认识和科学解答。所有的传说与神话,所有的历史与自然,所有的生老病死,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疑惑与追问,盘踞在心头,久久无法平息,最终凝结成一个个“大哉问”。
亘古至今,我们一直在提问,我们一直想知道答案。
问天问大地,最后问自己。
总有人,对宏大或精微抱持无尽的好奇和坚韧的探求,在同时代的人看来,不可理喻,在今天的人看来,荒诞无稽。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精神古已有之,并传承至今。在某些时刻,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有了好奇,有了冲动,有了心头亮起的第一星火,那些答案——拓展边界、突破疆域、超越前人的答案,终于纷至沓来。
两千多年如一瞬,有的问题隐没江河,有的问题扶摇直上。曾是“天问”的一百多个问题,在数字时代也不过数个字节而已。屈原也许不会想到,未来人们会在某个节日里热热闹闹地纪念他,但他一定设想过,未来,会有更多人提出更多的问题。
刘慈欣用“朝闻道”做小说的名称,显而易见是用“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致敬不断发问、不断探究奥秘的人类精神。在这篇小说里,地外来客“排险者”说,随着文明的进化,生存、爱情与艺术不再是问题,那么,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将成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
这是一个科幻作家的设想。
每当我望向星空,脑海里回想小说中最后一位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时,也会在星空中依稀看到屈原的身影,他也曾仰面朝天,洋洋洒洒抑或喋喋不休地发问。
作为人类,当我们解决了目能所及的问题,终会将目光投向更远大的空间——是这样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