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员正在智能温室观察果蔬培育情况。自2022年广州启动“蜜蜂计划”以来,已从高校、社会各界累计招募和培育102名立志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运营的“新农人”,本周末,蜜蜂计划第二期将迎来结营仪式。一个个“蜜蜂青年”,正积极将创新方案“写到大地上”,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暑假,广州乡村又迎来一批新鲜的“小蜜蜂”,在多个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种下新农人的“种子”。
8月初,为期一个月的“蜜蜂计划”2023乡村运营青年CEO培育进入尾声,他们在各大基地适应得如何?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记者日前走进花都区梯面镇红盒子庄园和增城区莲花出水农科小镇等多个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探营。
【资料图】
为一根苦瓜制订商业计划书、研发加工荷塘小龙虾预制菜、变身“主播”探秘智能工厂……记者发现,面对不同的乡村运营任务,各小组青年在导师的带领下纷纷“小试牛刀”,攻克面前的一个个具体难题。
精准营销苦瓜干 推出熬夜养生茶
从市中心一路向北,首先来到花都区梯面镇五联村。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在三年前还是大面积撂荒的“空心村”。随着前媒体人雷军带着“红盒子庄园”这个创业概念进驻,三年多来,这里的数千亩良田被逐渐盘活起来,如今成为了重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之一,供港蔬菜项目做得有声有色。
半个多月前,范裕聪、杜允琪、林雅晴、陈泓宾、黄俊杰5位“小蜜蜂”来到这里,专心研究起了“一根苦瓜的升级路”。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让批发市场上不到1块钱一斤的苦瓜卖到20元一斤,帮助农户增收?
“小蜜蜂”们的尝试是:制作苦瓜干。通过简单低成本加工,制作初级农产品,提升苦瓜的附加值。他们也从基地负责人雷军那里领到了一个任务:为苦瓜干撰写商业计划书。
经过前期到附近批发市场和村镇的走访调研,同时对比网上的同类竞品,蜜蜂学员们为基地的苦瓜干设计了精准的营销方向,并亲自试验最佳制作工序。
一大清早,“小蜜蜂”们挎着篮子来到瓜棚,合作采摘新鲜肥嫩、肉质致密的优质苦瓜,并将其运输至清洗区域内。“当瓜条长至绿色转白,方为最佳采摘期。采摘时应用剪刀从果柄处剪断,防止用手扯时撕坏瓜秧,影响未成熟瓜条生长。”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学员杜允琪娴熟地和记者讲解着采摘要点。在制作苦瓜干时,只取中段可以保证苦瓜干的风味和口感均衡、适中。切头去尾后,需要将苦瓜中段切成1厘米厚的瓜片,并将其均匀置于烘干架上,6小时翻一次面,共需烘烤12小时。
除了到大棚里挑选采摘苦瓜、切片、烘干,进行产品试验,“小蜜蜂们”还为苦瓜干设计了清新萌趣的包装贴纸,并将其命名为“每日养生苦瓜干”。目前,小组成员们都尝试建立起了自媒体账号,积极拍摄和搜集实训过程的视频素材,将在后续为苦瓜干等农产品推广做铺垫。
这个小队里,每周都有一位成员担任“轮值CEO”,由其制定每日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均为在读大学生或刚毕业不久的青年,就读于视觉传达、国际贸易、园艺学等专业。由于专业互补,他们合作起来显得很顺畅。
“要将产品推广出去,除了要做好产品本身,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手段也非常重要。短视频就是一个目前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平台。”本周的“轮值CEO”、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范裕聪说道。
来到红盒子庄园,队员们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办公室则是由员工餐厅临时改造而来的。基地条件艰苦,队员们日常还需要早出晚归外出调研、采摘苦瓜等。范裕聪坦言,在跟着基地负责人雷军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土地流转、村民沟通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题,这些都是他们此前在学校理论学习中未曾接触过的。“雷总在路上随便走一走,指着路边的一块地、一株草讲一讲故事,我们都感觉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学员们也带来了产品运营的年轻视角。他们从年轻人需求出发,明确品牌定位,为苦瓜打造出商业场景:做一款适合习惯熬夜的族群饮用的养生茶。同时,在包装上尽量做到年轻化,为农产品取得更好的商业价值。
研发加工荷塘小龙虾预制菜
增城区莲花出水农科小镇是一个成熟的生态农牧园区,拥有成片的荷塘,规模化的黑猪养殖场……在这里,几名“小蜜蜂”学员分别领到了不同的项目任务。有学员负责黑米运营系统优化,有的研发荷塘小龙虾预制菜,还有学员需要帮助周边乡村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我们感受到学员整体素质和基础很好,能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点子。”莲花出水基地代表陈泓良认为,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不止局限在农业和农活上,更需要运营者有良好的商业思维,以企业运营逻辑来运营乡村。
另一边,还有多组“小蜜蜂”在实训过程中走进智能蔬菜工厂、空中草莓温室等农业综合体中,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同时在导师带领下通过新媒体直播等形式向观众讲述乡村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 通讯员穗团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穗团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