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历史名人苏轼:就算是感谢信,也能写成千古流传的名文

2021-06-10 10:19:58 来源:金陵晚报

古代科举考试,是很多历史名人的人生“分水岭”,就连那些大名鼎鼎的文豪,参加科举考试的命运也并不相同,有人春风得意,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不过,就算是名落孙山,也不妨碍他们做出一番成就,成为一方名人。今天,一起来听专家讲述他们的科举故事。

李时珍:既然科举不适合,那就赶紧转型吧

李时珍从6岁开始读书,自幼便显露出聪明才智,14岁时,他就中了秀才,这给他的父亲李言闻带来了莫大的期盼。

然而接下来的科举之路却异常艰辛,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用功和劳累得了病,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科举考试9年三度落榜以后,李时珍父子都对科举心灰意冷,不再寄希望于考科举、走仕途。于是,李时珍抛下了八股文,转而学医。

“人们可能要感谢科举——如果没有三次落榜,可能就没有药圣。”赵翌介绍,几年之后,李时珍已经成为名声传遍全国的名医。他在博取大量文、史、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证实古书中记载的每病、每方、每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防止其片面性,不辞劳苦走遍大江南北,一边亲身验证,一边“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他查阅800多种医书,历经20多年编成《本草纲目》 这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共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李时珍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认为“一考定终身”,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找到自己适合并热爱的最重要。

温庭筠:科举我不行,替考第一名

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诗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词与韦庄比肩,并称“温韦”。然而这样的才子,终其一生,却未能在科举中考中。然而,科举史上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留下了一段传奇——最多时候可以替八个人完成考卷,并且自己全身而退。

“温庭筠自小就才思敏捷、恃才傲物,年轻的时候,他没把科举考试当回事,一直四处游玩,到了快40岁的时候,玩够了,这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张律介绍,温庭筠开始重视科举了,可一直考到56岁,始终没有中进士。当时的唐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温庭筠在作弊史上留下了传奇故事,并且被记载进了史书。《唐才子传》上写他“私占授者已八人”,《登科记考》 的记载更为详细: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科举开考,温庭筠泰然自若走进科场参加考试。主考官深知他有充当“枪手”的可能,故意将他的座位安排在自己幕帐对面,以便监视。谁知道,即便在主考官防贼一样的重点“防御”下,他依然能在主考官眼皮底下,鬼使神差地完成八个人的答案传送,替考能力可谓出神入化。

苏轼:就算是感谢信,也能写成千古流传的名文

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兄弟俩同科登第,在中国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曾说自己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一代大文豪苏轼,青少年时代也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差不多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就是为了将来参加科举考试。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律介绍,宋代科举最重进士科,竞争也最激烈,当时进士科考诗、赋、策、论,试题多出自于经、史、子等典籍,这就要求举子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苏辙回忆,弱冠之年的苏轼已学通经史,“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的这次科举,还流传着一个典故:苏轼参加科举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试卷,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此前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也将这段典故拍摄在其中。

当然,苏轼还要感谢副主考官梅尧臣,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梅,叫《上梅直讲书》,大意说的是“梅老师您不是大官,却是大贤”。苏轼不愧是一代大文豪,就连感谢信都能写成千古流传的名文。

而苏轼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一场科举考试,从主考官到考生和陪考人员,会集了唐宋八大家的5位,在政治、经济、文学、经学各方面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当朝宰相就出了9名,文学家好几个,文武双全的人也不少,《宋史》里有传的就有24人。

白居易:一诗成名不算什么,继续读书读到口舌生疮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都能背上两句。不足20岁的白居易一诗成名,在名声的加持之下,他的科举之路相对也比较顺利。

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时去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成为当时的“畅销诗人”。

不过白居易并没有被名声冲昏头脑,依然保持刻苦用功。他在《与元九书》里写道:“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白居易在不到30岁时便中了第四名进士。唐代进士科策文命题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包括吏道、财政、刑狱、选贤举能、移风易俗以及开渠、漕运、救灾、除弊、边塞防务等关系治国方略的问题,考核应试者的才能与见识。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白居易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了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