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济南举办了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国字号”论坛——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
【资料图】
论坛上,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济南科创金融景气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10位。
能把看似不搭边的科技创新和金融联系起来,从投资景气度、融资景气度、政策景气度、绩效景气度4个维度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济南堪称国内首个城市。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第一个吃螃蟹”来形容敢于尝试和创新的勇者。
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这个领域,济南不遑多让,的确是“第一个吃螃蟹”——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这场实验进行得如何?全国都在“围观”济南。
从没吃过的“螃蟹”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山东省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济南正式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始在科创金融这个新鲜领域“第一个吃螃蟹”。
为什么是济南?
当济南获批试验区时,一些关注这一改革动向的观察人士都颇感意外,毕竟从金融规模、开放环境、综合实力来看,济南都不如南方沿海开放城市。可这块极具含金量的改革试验“招牌”却偏偏被济南摘去了。
很多人问,到底是什么让济南以“黑马”的姿态逆袭?
从这个选择上,其实,可以看出决策者的智慧和长远考量。
对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来说,类似于科创金融这样“探索未知”的改革试验,凭借自身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许可以轻松完成试点任务,但这样探索出来的改革经验能不能适用于全国大部分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却是一个问号。
毕竟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还处在实力爬升的“上坡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经验模式,比“看得见够不着”的先进经验更具可操作性。如果辛辛苦苦探索出来的经验没法大范围推广,那这样的试验就偏离了初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济南这种科技创新基础好、金融机构相对集聚、综合实力刚迈上“万亿台阶”的城市,开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探索出来的模式路径,放眼全国来看更有借鉴推广价值。
综合考量,济南的确是最合适的选择。
科技创新的“功底”
论科技创新,济南有“功底”。
从基础研究维度看,济南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全市有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省重点实验室112家,15家“中科院”院所在济南布局一批基础科学项目,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济南居第36名,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创新型城市中,济南居第13名。
从科技成果转化维度看,济南发挥52所驻济高校、7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作用,2018年以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幅达48.3%;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60%,“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接近40%。
从科创企业维度看,济南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6家,有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1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7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613家,科创企业梯次发展生态良好。
从人才支撑维度看,2012-2021年,济南人口10年增加了109万,其中大学程度以上的人口达到72万。2022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3.6万人,济南获评全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有科创的“功底”在,这场“试验”就有了“源头”。
金融探索的“基因”
论金融探索,济南有“历史”。
西汉初年,济南就设立了铸币机构,济南郡铸造的“阳丘四株”钱通行各地。
1000多年前的宋代,纸钞开始在济南地区流行,极大地便利了南来北往的客商。
1736年,济南出现了现代银行的雏形——钱庄,到光绪年间,钱庄已发展成为济南商业“五大行”之一。
济南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自开商埠的城市,1904年正式开埠,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商业贸易名城。
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的相继开通,德华银行、中国银行、通惠银行、东莱银行等一大批银行机构相继设立,济南的金融业得到迅猛发展,商贸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如今,济南的金融机构总数超过800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42家,财务公司总数12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6%,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达到2.6万亿元。
特别是济南地区生产总值六年连续跨越6个千亿级台阶,从2016年的6536.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02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双千亿”经济结构。
充足的金融资源、过万亿的经济体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
有金融的资源在,这场“试验”就有了“活水”。
“围观”下的“试验”
一年多过去了,这场被全国“围观”的“试验”进行得怎样呢?
根据4月10日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济南市首批次纳入统计的科创企业有贷户数占比41.9%,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其中纯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6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3.64个百分点。
这样的改革“试水”,可以说是开局良好!
从提高科创企业获贷率维度看,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立20家科技支行、12个科创金融事业部,在审贷模型、风控模式、内部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出“科创贷”“投联贷”“科融贷”等48款专项信贷产品,创新开发“人才贷”等金融服务。
从多层次利用资本市场维度看,济南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挂牌和发行债券,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和科创类债务融资规模均居全省首位。组建济南金融科技基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齐鲁科学城科创母基金等科创类基金42只、总规模404亿元,其中天使类、创投类基金规模148.3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市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168.4亿元。
从科创金融发展生态来看,济南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融资信息平台,归集整合各类政商数据,为科创企业精准画像,支持金融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降低银企双方交易成本。综合运用政府主导的风险补偿、应急转贷、信用担保、保费补贴等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增信保障,2022年全市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3%。
……
一年多的“试验”,济南正在实现科创与金融的“双向赋能”。
引领“风向”领先一步
每一次的破冰,都是领先一步的契机。“第一个吃螃蟹”固然需要勇气和毅力,但往往也能抢占先机、收获颇丰。
4月14日举行的济南科创金融论坛上,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袁炳忠说,新华社始终关注济南、抒写济南,关注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在济南的落地。
这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论坛,正是因此而生。
论坛以“金融赋能科创未来”为主题,探讨金融视角下的科创生态建设,探讨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之路,邀请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三家”论道科创蓝图。同时,邀请国内外的投资机构以实践案例来给行业发展、区域发展出谋划策,以项目路演和反向路演等方式来庖丁解牛,探索中国科创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道路、新格局。
袁炳忠说,济南作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从设立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深耕市场需求、打通行业痛点和突破制度难点的重任。新华社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履行国家通讯社记录历史、建言献策之责,继续关注济南,关注科创金融。
主论坛上,中国(深圳)综研院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显示,在综合景气度指数方面,有13个城市科创金融整体发展处于景气活跃状态,济南排名第10。具体来说,在政策景气度方面,济南排名第4;融资景气度方面,济南排名第8;投资景气度方面,济南排名第10;绩效景气度方面,济南排名第17。
从改革探索和发展成效的角度来看,济南的“试验”成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科创与金融的“横向打通”和“纵向融合”正在呈现“倍增”效应。
这一场“试验”,全国“围观”济南。未来,科创金融改革的风向看济南!(来源:躬耕历山)
标签: